民主是否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?民主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有何关系?如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,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?
12月14日至15日,“民主:全人类共同价值”国际论坛第三阶段会议及论坛闭幕式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。百余位各国前政要、国际组织代表、各国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围绕这一阶段会议主题“民主的多样性”以及民主与全球治理、民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重要议题展开讨论。
尊重民主多样性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
民主是多样的,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。与会人士认为,各国国情不同,民主模式也不尽相同。各国应相互尊重、求同存异、交流互鉴,促进团结而不是造成分裂,推动合作而不是制造对抗。
“真正的民主是在一国历史的土壤中长出的种子,并由人民的共同愿望浇灌,由该国的政治、文化、经济培育。”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·哈克说,强行要求别国接受本国的制度和理念,有违民主精神。
“虽然民主有共同的特征,但并没有单一的模式。”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阿尔弗莱德-莫里斯·德·扎亚斯认为,有些国家假装该国民主是唯一可行模式,希望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别国,这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,也侵犯了人民的权利。
“每个国家、每个民族都应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。”捷克前总理伊日·帕鲁贝克说,这样才能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,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。
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沃娜·拉捷维卡呼吁,各国应包容互鉴,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、发展道路的多样化,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,互相借鉴,取长补短,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。
完善全球治理 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
民主不仅是国内治理的方式,也是全球治理的原则。交流中,与会人士表达了以民主方式进行全球治理的强烈愿望,认为国际上的事应当由各国共同商量着办。推行国际关系民主化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人心所向、大势所趋。
“民主延伸到国际关系领域,就是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上的平等。”塞尔维亚前总统、塞尔维亚对华对俄合作国家委员会主席托米斯拉夫·尼科利奇说,世界多极化相比于强权政治有利于保障更广泛的民主。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,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,将为世界上所有国家和人民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未来。
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认为,民主的全球治理体系应该是开放包容、共同发展、普遍安全、公平正义的,他呼吁各国政府和全球的有识之士,构建民主的全球治理体系,大力弘扬民主精神,共同丰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。
欧洲地中海研究所所长塞南·弗洛伦萨在发言中回顾了19世纪、20世纪的全球治理模式和格局,认为世界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,重建和维护多边体系,实现全球治理的公平公正和国际关系民主化。他呼吁建立一个真正的、全新的多边秩序,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机制和被普遍接受的规则造福全人类。
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认为,国际关系民主化,意味着主权平等,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,由世界各国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。在国际关系中,动辄制裁或者以制裁相威胁,无助于解决问题。要倡导通过对话和谈判,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,要通过国际关系民主化,保障世界和平稳定,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,增进人类共同福祉。
追求共同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
研讨中,与会人士纷纷表示,民主既应该实现本国人民的民生福祉,又应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,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,支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代理主任阿德尔·阿卜杜拉蒂夫表示,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复杂的挑战,因此需要各国加强伙伴关系,坚定践行多边主义。“全球团结对于创造一个更加包容、坚韧、可持续的未来至关重要。”
克罗地亚地缘经济论坛创始人、主席贾思明卡·普雷尼克认为,世界应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,这样的愿景是联合国和不结盟运动所倡导的,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近。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展示了中国愿与其他国家一道通力合作、拒绝强权政治、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、更加关注人民利益的决心。“这样的举措就是民主的举措。”
“中国不仅为本国人民谋幸福,也在为世界谋大同。”泰国前国会主席、泰国泰中文化经济协会会长颇钦·蓬拉军认为,不同民主模式的关键在于多大程度上能带领人民持续走向幸福生活。中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,增进了民生福祉,这令人钦佩。中国还邀请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中国是泰国和很多其他国家的优秀典范。
西班牙共产党主席何塞·路易斯·森特利亚认为,大家的共同愿景是通过一个新的全球治理模式,建立一套有助于社会、经济、文化发展的新的国际秩序,提高全人类的生活质量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通过相互合作、共享资源等方式,让全球尽快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,实现全人类的整体利益。
“民主:全人类共同价值”国际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,中国社科院、中央广电总台、中国外文局承办,12月4日至5日、9日至10日、14日至15日分三个阶段举行,共计1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、20多个国际组织的500余名嘉宾线上线下参会。